Base 在其 "A New Day One" 活动中宣布品牌重塑与生态升级,从 Logo 迭代到三层开放堆栈(链层、工具层、超级应用层),并推出集社交、支付、创作、交易于一体的 Base App。新功能强调用户主权、场景融合与低门槛体验,旨在将 Web3 深度融入日常生活,推动数字生态发展。
原文作者:KarenZ,Foresight News
转载:Luke,火星财经
北京时间 7 月 17 日,Base 官方举办 A New Day One 活动,从品牌标识的重塑到生态架构的拓展,从功能聚合的超级应用到覆盖多领域的生态布局,Base 正以全新姿态重新定义 Web3 生态的可能性。
品牌标识的迭代往往承载着战略升级的深意。Base 此次将沿用已久的圆形 Logo 升级为方形 Logo,背后蕴含着对生态定位的全新诠释。Base 负责人 Jesse Pollak 强调,方形不仅象征着区块链的「构建区块」、开发者的「创作画布」与数字世界的「像素单元」,更代表着无限可能性。
这种视觉符号的转变,恰是其战略升级的直观表达:未来的 Base,将是一个允许各方自由连接、多元融合的开放平台,而非孤立存在的技术载体。
Base 不再局限于一条链的定位,而是升级为涵盖链层、工具层、超级应用层的开放堆栈,通过三层协同为生态注入全方位活力。三个堆栈分别为:
Base App 将「钱包」的边界彻底打破,重塑为一个「开放式社交网络」—— 在这里,资产管理、内容创作、社交互动、链上交易等不再是割裂的环节,而是无缝融合的数字生活场景。更重要的是,借助 Farcaster 的去中心化社交协议,创作者将真正拥有内容所有权,并能直接从内容中获利,无需依赖平台中介。
Base App 的社交体系以「创作者主权」为核心,重构内容价值分配机制,并将社交与交易无缝联动:
Base App 整合了丰富的链上功能,让用户无需切换工具即可完成多元操作:
Base App 借助消息传递协议 XMTP,确保了其聊天功能的隐私性,更实现了「沟通即协作」的多元场景:
注册 Base 应用后,用户将自动获激活 Base 账户(链上身份管理方式)和 Base Pay(使用 USDC 付款的最快捷方式)的各项功能,为全场景体验提供底层支撑。
从 Base 品牌标识重塑到三层堆栈,从 Base App 的社交、链上、聊天功能整合到与实体经济的连接,Base 的此次升级呈现出三个清晰的方向:降低门槛、场景融合、用户主权。
正如 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在活动中的演讲,「传统金融体系中,经济自由度正在下降。而加密货币关乎自由,关乎个人主权,能够赋能个体的经济权利,让用户自主掌控资产、自由参加经济活动,进而加速人类进步。」
如果说上一轮 Web3 演进的关键词是「资产上链」,那么下一轮的核心命题或许正在转向「生活上链」。Base 的野心,恰是将「生活」拆解为社交、支付、创作、消费四个高频场景,再以那张象征无限可能的方形画布为基底,重新编织出一个触手可及的 Web3 入口。 在这里,链上世界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名词,而是与日常行为无缝咬合的数字生活本身。
当 Web3 社交、支付、创作、交易等场景在一个应用中无缝衔接,Web3 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那天,或许已不再遥远。
当然,生态的成熟需要时间检验:用户习惯的培养、开发者生态的繁荣、监管合规、用户体验的进一步优化,都是 Base 和 Coinbase 未来需要跨越的关卡。